用户吕宝强
1947年秋,胡宗南站在延安的城墙上,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据点,心里满是苦涩。他的25万大军,如今像撒胡椒面一样分布在陕北的40多个县城里:延安城里驻了5个旅,洛川、宜川各守2个旅,榆林、绥德也得派兵,甚至一些偏远小镇都要放一个连——不是不想集中,是不敢不分散。
这种"分兵困局"源于两个致命问题:一是"守地盘"的压力。蒋介石要求胡宗南"确保占领区安全",认为只有控制县城和交通线,才能"巩固胜利成果"。但陕北的县城大多偏僻,彼此相隔几十甚至上百公里,派兵驻守就意味着兵力被稀释。比如延安北部的三个县,加起来只有1个步兵团防守,连卫生队、辎重营都被拉上城墙当步兵用,战斗力可想而知。
二是"补窟窿"的无奈。1947年6月后,中原战场吃紧,蒋介石一次次发电报,从陕北调兵:先是调走整编第1军去支援豫西,接着又抽走3个旅增援晋南。每次调兵,胡宗南都要苦苦哀求,但蒋介石只回四个字:"军令如山"。到年底,陕北的国民党军只剩不到10万,还要防守上千公里的防线,平均每个据点的兵力不足千人,根本经不起攻击。
更尴尬的是,分散的兵力成了解放军的"活靶子"。彭德怀专门挑那些孤立的据点打,今天围一个镇,明天攻一个县,国民党军派兵救援,就中了"围点打援"的圈套;不救援,据点就会被吃掉。久而久之,胡宗南的部队陷入"守不住、救不了"的恶性循环,25万大军就这样被一点点"蚕食",越打越散,越打越弱。